文章

三国最大赢家司马懿

三国最大赢家司马懿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才谋士。在三国未统一之前,曹魏政权、蜀汉政权、东吴政权各自三分天下。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后来统一三国的并不是曹魏政权,也不是东吴政权,而是司马家族。具体来说,统一三国的人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但是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建立晋朝政权,这与司马懿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非常喜欢三国,我看了很多遍,司马懿在乱世三国能笑到最后,身上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有着稳重隐忍的大局观,文武兼备执行力强,坚持信念一往无前,在三国英雄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但唯有司马懿挺过了四世三公,赢得了“三国归晋”的美誉。

司马懿的生平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病逝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于洛阳,终年72岁(又称73岁)。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亦是西晋的奠基人。曾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军,坚守疆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曹魏后期两位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之父亲。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称晋王后,追尊谥为晋宣王;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关节炎“风痹”,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犹豫,就收押。”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魏略》记载召辟过程有所不同。说是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晋书》记载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而得以无事。

司马懿先后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和丞相主簿,并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见刘备刚刚夺取益州,脚跟未稳,劝曹操接著攻打刘备,曹操不听。曹操班师后司马懿跟随曹操参加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司马懿的家世

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

  • 兄弟
    • 司马朗,字伯达。
    • 司马孚,字叔达。晋朝时任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安平王,谥献王。
    • 司马馗,字季达。
    • 司马恂,字显达。
    • 司马进,字惠达。
    • 司马通,字雅达。
    • 司马敏,字幼达。
  • 妻妾
    • 张春华(宣穆妃)
    • 张夫人
    • 伏夫人(扶风国太妃)
    • 柏夫人
  • 儿子
    • 司马师,张春华所生。以高平陵之变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故后袭舞阳侯,曹魏谥忠武。弟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谥为晋景王。侄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 司马昭,张春华所生。曹魏时任相国,封晋王,谥文王。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 司马亮,字子翼(?-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 司马伷,字子将(227年-283年) ,伏夫人所生。晋元帝祖父
    • 司马京,字子佐(?-?),伏夫人所生
    • 司马干,字子良(232年-311年2月26日),张春华所生
    • 司马骏,字子臧(232年-286年),伏夫人所生
    • 司马肜,字子徽(?-302年),张夫人所生
    • 司马伦,字子彝(240-301年),柏夫人所生。后称皇帝,年号建始。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 女儿
    • 南阳公主,张春华所生,嫁荀霬,生子荀恺。
    • 高陆公主,次女,嫁杜预。

司马懿的曹魏官职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

官职时间前任继任
文学掾208年-xxx
骠骑将军226年-230年曹洪曹洪
大将军230年-235年曹真曹宇
太尉235年-239年华歆满宠
太傅239年-251年钟繇司马孚

司马懿的个人贡献  

  • 政治  
    •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  
    •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 经济  
    • 推行军屯 
      •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 ,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 进行屯垦,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 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 兴修水利  

      •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 军事  

    • 平定孟达  

      • 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公元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孟达之战。但反应最快的却是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当时出兵需有朝廷诏书。可是,待朝廷诏书下达后再出兵,孟达及新城必将成为吴或蜀国的猎物。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蜀吴两国军队,劳而无功,不战而还。  
    • 智抵西蜀  

      • 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此时,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两军偶有交战,魏军得胜,但司马懿制止魏军进攻,力主坚守不战。他认为,蜀军远道面来,带粮草必定有限,因而,急于设计决战。据此,他采取了避其锋芒,凭险据守,拒绝出战的策略。两军对峙日久,蜀军粮秣告急,只得罢兵而去。在撤军中,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策,意在歼灭魏军有生力量,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动必有计,因此,主张不去追击。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讥笑他畏蜀军如虎。司马懿在劝阻不成的情况下只好任其自便。结果,追击蜀军的魏军中敌埋伏,被敌大败,大将张郃被乱箭射死。(亦有记载张郃本不愿前往,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导致郃战死)魏军的失利恰恰证明了司马懿的料敌准确。蜀军撤退之后,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因此,应立即调运粮草,抓紧备战。但司马懿认为,蜀国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所以,他部署驻军,不必紧张,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话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  
      •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为了不使当地入遭受更大损失,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 远征辽东  

      • 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发兵北进,经孤竹(今河北卢龙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辽水。  

      • 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虚张声势,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来。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逼近敌营,对敌形成包围之势。将士不解司马懿之用意,他解释说:“贼坚营高垒,不与我战,欲老我师,今若攻之,正中其计。古人云,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必救也。贼大部集结在此,则剿穴必虚。我如潜攻襄平,敌人必怀内惧,惧而求战,战则必破”。众将理解了元帅的意图,隧穿行而过,直逼襄平。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果然沉不住气了,主动向魏军进攻。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是年底,辽东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

司马懿的人物评价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经典语录,司马懿相关书籍电影金句

有三种三国,《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所写的三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三国;从古至今长期通过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固化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文化三国

  •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 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
  • 为将者,当为国家着想!
  •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陈寿《三国志》

  •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司马懿遗书)

李浩白《司马懿吃三国》

  • 能屈能伸,能伸能屈;时屈则屈,时伸则伸;屈中有伸,伸中有屈;恒蓄有余
  • 这人世间,你进我退,你胜我负,你荣我辱,你贵我贱,无非是在“理,势,道,利”这四个字中各显身手而已。这四个字运用起来,是有经有权,有本有末,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 吉凶之消长在天,动静之得失在人。天者,人之所可待;人者,天之所必应也。物长而穷则必消,人静而审则可动。故天常有遁消遁长之机,以平天下之险阻,而恒苦人之不相待。智者知天之消长为动静,而恒苦于躁者不测其中之所持。非知时、知天,实不足以安身立命也!知天者,知天之机也。夫天有贞一之理,亦有相乘之机。知天之理者,善动以化物;知天之机者,居静以不伤物,而物亦不能伤之。以理司化者,圣君之德也;以机远害者,黄老之道也。陛下秉圣君之德,持黄老之道,天下谁能伤之?”
  • 他这是在利用王夫人来影响曹丞相在立嗣之事上的态度。就像当年的秦相吕不韦,利用华阳夫人来影响秦孝文王立嗣一样。你二哥的野心真不小啊。他竟然想当第二个吕不韦。

  • 司马符遗书:今有为国忠臣,河内郡司马孚做不到伊尹那般开国建业,也做不到周公那般辅佐明君,做不到伯夷那般不食周粟,也做不到柳下惠那般洁身引退。 无功于国,无德于有无,恩于民,当弃身于荒野,黄土如一介布衣,如是而葬。

  • 然而,这样的白白流泪与我百无一利。我何曾需要流泪啊。流泪是庸人的标志。流泪是示弱的表现,流泪是无能的姿态。要记住真正的强者胸襟之大。足以包容一切情绪。意志之强,足以支配一切情绪,思维之轻,却又绝不会为任何一种情绪所扰乱。

  • 30年了!整整30年了!这30年来,曹孟德东征西战,破袁绍于官渡,灭袁术于淮南,败刘备于荆州,驱孙权而称臣,摧敌无数,八面威风,可谓是波澜壮阔,自信这一番功业,不在当年光武帝刘秀之下。然而世事难料,天明命难测!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曹操)

  • 如同当年齐威王选拔孙膑为军师一样。 当年管仲曾亲自齐桓公,而齐桓公不记旧仇,仍用他为相,对他言听计从,终成一代霸业。

  • 王莽 司马懿 范增 丁仪

  • 司马懿一边在口里这么细细讲着,一边在心底却暗暗想到,这全天下的帝王君主,几乎都是一路货色。 曹丕也罢,孙权也罢,一个个都是藉人之功而抑之以权 对有才有能的属下,往往是明防暗至,掣轴有加。

  • 由于无权无势,荀彧虽智大财广,但他不能挽汉室于将倾,扼曹操之谋逆,自己也被逼幽愤而亡,终究无助于定乱世,平天下,拯万民。

  • 这大魏朝将来,真正能彪炳千秋令人万世景仰的宝物,莫过于东阿王曹植写的那一片片绚丽文章。可是,你们瞧一瞧东阿王曹植这一生的坎坷。哎,天妒奇才呀。

  • 他远远的望见了对方军营上空高高飘扬的中军军旗上绣着的司马两个句字,不胜惆怅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想不到我诸葛亮,统领精兵十余万,纵横天下,所向无前,却拿司马懿这个奸猾无比的老乌龟束手无策!”(诸葛亮)

  •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 诸葛亮:“哈哈哈哈哈哈,这六次北伐,亮已经尽到了所能。亮是有自知之明的。司马仲达。你赢了”这一段话便如一串霹雳,自天而降,轰的一下就镇住了司马懿。他怔怔地站在那里,静了许久,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终于,他慢慢反应过来,眼圈便倏的红了。(诸葛亮)

  • 终于探过头去一看,只见的卷幅之上写着的其实是一段简明的编年史,其内容如下,前朝建安25年春,太祖武皇帝驾崩时,司马懿任丞相府主簿,军司马籍,魏国太子少傅。 大魏黄初元年,文皇帝即位之初,司马懿任侍中,兼尚书仆业。 黄初七年5月,司马懿受文皇帝遗诏为顾命辅政大臣,任抚军大将军,镇南大嘟嘟。 太和元年,明帝即位之初,司马懿任御史中丞、骠骑大将军、假黄钺。 太和三年,司马懿尖岭镇东大。嘟嘟太和五年3月,司马懿调任征西大都督,击退诸葛亮后,升为大将军,与天子分陕而治。 景初二年司马懿,出任太尉,总揽举国兵权,帅师平顶辽东。 正始元年,司马懿在受明帝遗诏为顾命首辅大臣,并拥握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等军政实权。 这张卷柏上面并没有多些什么,

  • 时间的流逝也丝毫不能掩盖他越来越清晰而深刻的眉目容颜,他赫然正是魏国的首府元老、太傅大人司马懿,几乎所有顶尖的三国英雄志士都在岁月的冲击中先后谢幕了,只有他还硕果仅存般的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扮演着他那神秘莫测,而又极为重要的角色。

  • 然而这一片安静在一个时辰之后。 就被铿锵刺耳的金戈交鸣之声打得粉碎。 在那条通往皇宫司马门的南方朱雀大道上,一辆辆战车不知从何处突然就冒了出来,犹如一头头猛兽向前疾驰而过,弄得路人眼花缭乱,躲避不及,急骤的马蹄声和士兵整齐的步伐声震动了全城。 在这支队伍的互斥当中,那个船也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魏国首辅大臣、当朝太傅司马懿却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头戴金盔,身披银恺,手里直着三尺青锋,头顶飘着青罗伞盖,昂然挺立在一辆战车之中,恍若战神临凡,威风凛凛。

  • 他的长子司马师和死侍侍卫长。慕容慕言亦是全身披挂,手持长戟,紧紧护围在他战车左右两侧。

  • 司马仲达司马氏列祖列宗,一脉所传的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兼济天下继往开来的大痣,你和你的族人是否铭记在心? 司马懿再次叩下头去。 懿和懿的兄弟子孙对此永世不忘,天地可鉴,日月可证。

  • (司马)师儿,你错了,为父这一生当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勤学、善学这六个字而已。 这世上哪有什么不学而能不,喜儿之不转而精的天生圣贤呢? 就是大圣孔子当年也曾问道于老子。 你们要将我司马家的千秋伟业进一步推上层楼,就一定要多方学习,经济要超越,维护今日之境界,才算得你们有真才实学。

  • 至此,三分天下尽归于晋! 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对司马懿集大魏之守成者,大晋之奠基者,双重角色于一身的精彩一生,用一首古诗做了一个精准而凝练的概括与评价,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作者认为,这首古诗与司马懿而言,当是最为公允的盖棺之论。

  •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两人为何都不得重用

司马懿(角色)《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人这一辈子,不但活个生死,还得活个对错。

朱子彦《司马懿传》

  • 作为人物传记,而从历史发展角度谋篇布局,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从东汉至隋唐的历史来看,司马懿是汉末三国乱世走向短暂统一的奠基者。大体而言,中国历代王朝的雄主,尤其是开国之君,其底色与司马氏并无二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正统观的影响,司马懿及其子孙在国人意识中多是负面形象。阴狠、狡诈、诡异、篡逆,甚至有狼顾、三马同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典故流行于世。作为一代人杰的司马懿几被“层累地”做成了似乎无可逆转的“大白脸”。历史从来都是“当代史”,历史人物的定性,从来取决于书写者的认知或设计,官修史书尤其如此。本书作者则打破了因循传统的思维定势,将历史人物放到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去考量,把司马懿放在社会历史大局中去立意定位,还原一个作为人的司马懿,还原一个作为生存在风云际会三国时代的政治家的司马懿,其勇气和精神是可嘉的。作者以一己之力拨转迷雾,扭转千年的“固识”,诚非容易。

  • 作者开篇从司马氏家族的历史追踪起底,追溯到司马氏远祖,详解了司马氏的姻亲、家风、交游圈以及家族由武入文的文化转型,展示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几位或雄才大略、或敛形守拙的政治家、谋略家的风度。

  • 史书记载的曹操看到司马懿有“狼顾相”与梦见“三马同槽”,本书作者考证,“狼顾”原来并非是曹操的认知,而是秦汉以降的谶纬之说,童谣与谶谣。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并无亡魏成晋的任何端倪与征兆,也没有这个实力,只是为了进入曹操的集团中心,司马懿处心积虑、待价而沽。汉晋之际的诸多童谣、民谣、传言、神仙传说,都与王朝兴废及重要人物的命运紧密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野与士庶民众的看法。“狼顾相”“三马同槽”即是应验了的童谣,史家为了使此谶谣更具威权性,故将其移花接木到曹操身上。曹操与司马懿是魏晋时期的重量级人物,也是魏晋王朝的肇基之君,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谶谣也就不胫而走,传之后世。

  • 两晋时期所撰的诸家旧晋书的作者,也有假借史书编纂为新朝寻求政治合法性的可能。他们灵活地运用“狼顾”说的特异相貌,以证明晋朝的君权神授,不失为另一种政治神话的论证手段。唐朝初期,武则天为了证明取代李唐王朝的合法性,也是把谶谣“女主武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连官修的史书都相信此种说法,在唐书及《资治通鉴》中都有所论及。

  • 《司马懿传》创新性地提出以“卡里斯玛特质”来理解古代政治家;又如从“禅代“的政治特质入手,破解东汉三国时期政权更迭这一历史规则。司马懿被后人长期诟病,主要是源于他的“狼顾相”和发动“高平陵之变”,魏晋以降的不少人都讥讽司马仲达父子狐媚取天下,认为司马氏弑主篡逆。以儒家伦理来看,是否忠君报国,是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尺。但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人,具有开创时代、革故鼎新的君主,在生死较量的政治博弈中往往不择手段,采取一切可能的权术、谋略,为消灭政敌,绝不心慈手软,绝不将宋襄公那种“不击半渡,不擒二毛“的方式来运用于政治、军事斗争,否则就是蠢猪式的“仁义”。卡里斯玛型的人物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怪圈,而具备独特的智勇双全的政治品格。其智,即富于权变,善于机谋,胸藏韬略;其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杀伐决断,心狠手毒。作者在叙述传主功业的同时,也揭示出了传主所具有的复杂深刻的卡里斯玛特质;既写出了云谲诡异的历史波澜,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好像听到看到了那个时代踯躅前行的脚步。

内容持续更新中!喜币上月球出品,必属精品!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 HCNtoMoon. 保留部分权利。

喜币上月球